中国土地律师网—北京土地律师—北京凯诺律师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法律热线:010-53359288 / 18601155977

标签:土地律师  北京土地律师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发布日期:2018-06-04点击率:839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避免形象工程

  近年来,北京市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五+三”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北京农村196个乡级单位、3838个村级单位中,交通设施方面,49%的乡镇有高速公路出入口,100%的村通公路,99.3%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能源设施方面,100%的村通电;环卫设施方面,100%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9.3%的村生活垃圾达到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93.8%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信息设施方面,99.9%的村通宽带互联网。

  调研发现,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等原因,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还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保障不充分,民生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全市八成的村还未通天然气,一半以上的村污水仍排放无序,农民基本生活设施保障不均衡、不充分。特别是在远郊农村,住房保暖等基本设施条件还较差,农民生活质量较低。

  二是配置不合理,项目建设脱离实际。部分设施由于技术不成熟,未充分考虑使用环境和农村实际需求等原因而搁置,如前期推广的太阳能路灯,因造价高(7000元/盏)、寿命短(2年-3年)、维修费用高(电池2000元/块,控制器、太阳能收集板也是易损件)等原因已被大量弃用或由LED灯具替换。近年来改造和修建的公厕也存在未充分考虑北方冬季供水条件,实际使用率不到50%,造成资金、资源闲置浪费。

  三是管护不到位,重建轻管现象突出。部分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多头分散投资、建设、管理的问题,建管脱节。一些项目只投入前期建设资金,后期维保经费和专业力量严重不足,如部分村庄的太阳能公共浴室,政府初期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但设备老化和破损后,因缺少维保而逐渐荒废。

  建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民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优先支持建设农民急需的基础设施,如加快建设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加快实施煤改清洁能源、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工程等。

  二是科学合理规划实施。在制定分区规划、镇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过程中,以农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统筹融合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发展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倾听民意,匠心打磨。采取下沉驻村、入户访谈、村民代表会等形式,结合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三师下乡”活动,将专业造诣与农村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根据村庄自然条件、村民实际需求,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支农、惠农帮扶项目,避免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三是加强后期运维管护。加快构建“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民个体”多元投资建设和运维模式,根据设施公共特性、服务范围,探索分级运营和维护机制,加快形成以当地农民为主的运维队伍,通过稳定的经费保障和专业化支持,保障设施的长远利用效益。

  ■呙于明代表民进北京市委建议

  建立农村建筑垃圾处理机制

  近两年农村建筑垃圾在增加,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疏解整治促提升”导致建筑垃圾总量迅速提高。

  农村建筑垃圾来源包括农民翻建房、残存危房拆除和改造、山区搬迁新建住房、清洁能源改造、农村房屋节能改造、厂房和车间拆迁、农业设施拆除等。按照每万吨建筑垃圾至少占用1亩土地计算,北京市每年堆放新增建筑垃圾就要占用三四千亩宝贵土地资源。农村建筑垃圾还污染空气、土壤和水源,导致村民生活不便,观光休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收入下降。

  目前治理农村建筑垃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一是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建筑垃圾治理都缺少统筹规划,违建拆除、山区搬迁、管线管网建设等多头管理,垃圾的产生和治理混乱。二是本市建筑垃圾处理相关法规还不健全。建筑垃圾、土方在产生、运输、消纳过程中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依然存在,导致向农村倾倒垃圾的行为不可避免,为农村建筑垃圾治理的规范化增加了难度。三是全市建筑垃圾治理能力普遍不足。北京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比例不高,各区城镇建筑垃圾消纳场落地难、垃圾处理企业吃不饱,深加工技术、设备和产品质量不过关,建筑垃圾处理利润低、垃圾处置费过低、政府优惠政策未落实等因素,使得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极其艰难。

  建议把农村建筑垃圾治理纳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年专项行动规划中,建立农村乡镇建筑垃圾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垃圾治理服务体系。

  首先要在当地初步进行建筑垃圾分类,提高建筑垃圾就地使用效率。其次,在乡镇一级加强统筹,根据农村村落分布的特点,相互邻近的几个村建设一批小规模的建筑垃圾临时堆放场,或者由乡镇相关部门定期集中收集清运至异地的建筑垃圾处理厂,相关设施应具有分拣、破碎、筛分、除尘等功能,并满足环保要求。第三,通过招标引进专业处置企业,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第四,把城市建筑垃圾的治理模式引入农村,在农村示范推广一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利用工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用于填埋、铺路、建筑材料、特色装饰等。

  建议完善农村建筑垃圾治理的制度、法规和政策体系。尽快出台针对农村建筑垃圾处理的意见。在解决农村建筑垃圾堆放、收集、分类、运输和利用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农民利益,在垃圾处理费用和对农民的补贴政策等方面推动优惠政策落地。应尽快在土地使用、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电力优先等层面出台可操作的具体方案。以区或乡镇为单位,建立农村建筑垃圾的管理平台。

  ■蔡勉代表台盟北京市委建议

  加快集体经济发展 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仅需要通过对水、电、气、路、厕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使农民更好地“安居”,更要通过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即推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农民真正地“乐业”。只有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使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具有可持续性。

  近年来,北京通过持续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各类要素潜力,增添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达到了使农民收入增加的预期目标。但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不足,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存在政策障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三资”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专业人才缺乏;农民思想观念保守。

  为有效破解上述问题,提升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持久动力,更好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们建议:

  一要加大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立法,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组织原则、经营体制、产权制度、管理结构、利益分配等重大原则问题进行法律规范;从城乡一体化角度出发,加大对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土地、金融、社保等综合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和提供适合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要提升“三资”利用效率。多渠道盘活集体资产和资源。一方面对于现有产业予以转型升级,各级地方政府要做好对集体经济产业升级的指导服务,从宏观产业布局和不同区位功能的高度指导集体经济做好产业发展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对于疏解腾退后的土地资源应予以充分利用,发展符合首都需要的产业,建议可以发展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农村电子商务等,增加村集体的生态资源开发收入和服务经营收入。同时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达到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三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采取脱产、函授、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对基层干部加强培训,提高其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把熟悉投资经营管理、素质好、能力强、有号召力的党员请进来担任党支部书记,成为农村改革发展需要的“带头人”,同时大胆引进有经验、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团队参与,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更好融入市场,快速发展。

  四要促进农民思想转变,提升参与度。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宣传动员,让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是事关自我权益的利己之事。另一方面确保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发挥其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主体作用。

  ■张强

  避免农村“运动式”规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在缺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应避免出现“运动式”规划造成“墙上挂的规划一纸靓图”这种现象。规划的供给应因需而规、规以致用;先做专业规划和乡村格局规划,说清建什么、怎么建,划定保护和允许自主建设的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处于一个刚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转折期。那些看不清前景的、处于空心化或老龄化的村庄,不见得一定会继续凋敝。在逆城镇化与村庄功能演变的趋势下,看不清楚的不轻言拆和迁,先保留复兴的物质基础。要减少违章以外之拆,尊重农民选择,给未来留下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贺可嘉

  引入“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

  现有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市区,乡村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我市乡村初级卫生诊疗机构有六百余家,受人财物的束缚,医疗水平相对低下,存在群众看病难问题。

  建议重新明确乡村卫生服务机构定位,引入“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以高科技、低成本的便携式医疗诊断设备为抓手,通过网络将个人信息及健康数据档案实时上传至农村健康数据中心。以远程医疗为通道,将病患的基础健康数据通过互联网转入北京市大型“医联体”或有条件合作的专业医院中,由专业医生针对村民健康情况提出建议后,以互联网APP作为传输通道传送回村民个人手中,再由其自主判断下一步的处理方式。建立农村健康数据中心,管理村民健康数据,村民个人通过“区块链”的数据存储模型保护数据的提取与应用。

  ■张继晓代表民盟北京市委建议

  治理厕所污水垃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民盟北京市委同中共北京市委农工委“党盟合作”,对13个区80多个村走访、调研和设计实践。其中对门头沟区斋堂镇的马栏村展开了蹲点调研和设计实践。

  我们在调研和实践中发现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基础,但“厕所、污水、垃圾”三个出口目前存在明显短板; “美”中侧重村容村貌等外在建设,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就业支撑还缺少方法和手段;规划设计缺乏特色,本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不足,传承保护和创新应用缺少资金。

  我们建议,聚焦人居环境治理短板,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一是建设宜居乡村,聚焦“厕所、污水、垃圾”三个出口的治理。目前,北京市乡村还有8.2%的农户仍在使用普通旱厕,污水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率只有42.7%,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回收再利用尚没有实现。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要在“治乱”上下功夫。解决厕所问题,一方面要尽快全面完成乡村旱厕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已建厕所要解决后续使用管理的人员和经费等的落实,保证厕所建得好,用得上。污水处理是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呼声最高的问题。乡村不同于城市,是小聚居、大分散,就地处理、循环利用是其污水治理的方向,需要支持学研产结合,引入科技新成果,建设以村为单元、多组团整合的乡村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体系。本市还应率先或同步在乡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实现全市垃圾分类全覆盖。

  二是建设宜业乡村,强化产业发展和就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以村子为单元、以产业为导向”的原则,将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两项工作纳入其中。一方面推动乡村发展产业,实现乡村产业从传统农业一业支撑,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型。民居建筑设计应围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遵守“外旧内新”的设计模式,基础配套设施供水、厕所、停车、道路的设计要考虑“村民+游客”的总使用量。另一方面应拓宽就业渠道,包括帮助外出就业、安排村内护林员、公厕保洁员、养老驿站服务员、社区公益服务等公共服务就业,让村民有比较充分的就业机会,从而切实提高农民的工资收入。

  三是建设文化乡村,弘扬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以“一村一设计”为规划设计原则,因村制宜。加强乡村特色文化内涵挖掘,讲好田园故事,要避免简单套用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乡村规划设计。文化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资源,挖掘特色文化,既有利于发展旅游产业,又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还有利于促进邻里和谐。

  ■吴宜夏代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建议

  防止美丽乡村规划“一刀切”

  近年来,北京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2018年又将加大投入力度,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围绕乡村规划,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正确认识乡村尤其是北京乡村的价值内涵。农村要美,首先要富。北京很多乡村具备发展休闲度假、运动康养、文化创意等产业的优质潜力。如果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善加因势利导,完全可以把乡村振兴与都市居民对自然、田园、健康的需求相结合,让乡村“美”起来的同时“富”起来,满足首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思考乡村发展,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 细分客源需求。例如,山区乡村可以结合乡村休闲度假功能,在条件良好的区域适当提档升级,精心打造成为宜居宜游的生态山居典范。

  第二,防止平均主义,防止在美丽乡村规划工作中标准“一刀切”。一个好的规划应该是在对村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经济基础正确辨识的基础上,实现用地、生态、风貌、产业、基础设施等内容的多规合一。目前美丽乡村建设中需要开展规划的村庄数量多,单个村的规划预算低。规划往往容易成为流水线上的复制品,缺乏对文化资源、自然本底的深入了解和分析,缺乏对村庄个性的尊重,缺乏产业思路支撑。村庄规划落笔之前,应对村庄资源进行评估,摸清家底,挖掘文化,寻找特色,划分出村庄的种类,找准定位,甚至提前做好运营和发展的概念方案。发动村民和基层干部一起谋篇布局、畅想愿景、达成共识。

  第三,防止把规划、建设、运营各自孤立起来。一个成功的美丽乡村理应涵盖规划设计、落地建设、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要算账,村庄面积、体量和人口有大有小,平原、浅山、深山等不同区位的村庄条件千差万别,可尝试几个乡村联动,组成以沟域或片区为基础的规划单元,科学测算投入与运营成本,形成最优组合,发挥最大效益。要建好更要管好,提前做好运营管理的谋划和安排,鼓励规划设计运营一体化,在有条件的乡村,尝试EPC与PPP相结合。

  第四,防止大干快上,对乡村振兴有足够的耐心。乡村的复兴是人、空间、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结果,需要慢慢积淀,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纠偏。对不同条件的乡村采取不同的进度要求,对有特殊禀赋的村庄更要“谋定而后动”,想清楚了、条件成熟了再动手。把乡村美学与文化复兴提到重要的高度,要强调广义的活的文化,保留乡村的“乡土性”。让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的文化,用优秀的设计手法融入环境、融入设施、融入氛围。而文化的复兴,又能加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对乡村治理具有非常正向的推动作用。

  ■无党派人士代表周剑平建议

  让北京乡村走向永久之美

  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较好,村容村貌比较整洁、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公共服务比较全面。但从调研发现,我市农村在可持续发展上还有一些不足,村一级的集体经济相对较弱,造成各级政府不断输血、各村无力自我造血的现象。要实现持续之美,从形象美到内在美,从村外美到村里美,要发挥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目前乡村周边的大环境通过平原造林、林地保护、治违治乱,已经有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的雏形,但是农民院落的环境、村里的环境与公共空间的环境差距较大。北京农民对植树节的参与度比较低,但他们是最有条件的,可以选择果树或者景观树美化庭院和村落。政府的引领和政策的保障是基础,大家共同的奋斗和努力是根本。

  二要发挥好党支部的引领发展作用。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团结带领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战斗堡垒,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传播者、执行者、领头羊。村党支部要将提高农民素质、生态文明素养、健康社会风尚作为重要的工作。一个好的支部就能带领一个村的发展,所以配好支部与支部书记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他们是党建的主心骨、发展的领头雁、稳定的顶梁柱。北京选派一批有朝气有活力、爱农民爱农村的年轻干部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成效显著、口碑良好,这个做法要持续推广,久久为功。

  三要发挥好产业的基础作用。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造血工程,要以乡村之美带动产业之美,以产业之美助力乡村之美。相关部门要根据各村的资源禀赋和地域特征加强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指导。山区可以利用生态优势,突出田园风光和山水风景,打造特色旅游,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北京生态涵养区许多农村风景如画,如延琉路、京昆路、怀丰路、京兰路等,可以形成辐射状的京郊精品旅游线路,带动沿线各村发展。平原地区与城市距离较近,可利用蔬菜、瓜果等特色走一产、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一些乡村可以承接城区疏解的功能。

  花田经济也是发展乡村经济可选择的一种模式,可观、可美、可增收。如北海道农村的薰衣草观赏季、樱花观赏季,荷兰农村的风信子观赏季,奥地利农村的水仙观赏季,很好地把产业链做长,除了旅游带来的收入,还有产品带来的收益。北京农村也有油菜花的花田景观,但是尚未形成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根本原因是没有在全服务链上下功夫、没有在高精尖上下功夫、没有在特色上下功夫。花田经济要因地制宜、差异发展,持之以恒方得始终。

  ■崔保东

  以共享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要想“美”起来,必先让农民“富”起来,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树立共享经济的理念,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建议进一步加快“互联网+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电商交易平台向农村、农民延伸覆盖,同时特别注重区域品牌建设,延长产业链条。加强规划指导,充分利用和整合民宿资源,大力推广“分时度假”的乡村旅游新模式,积极培育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民宿产品。积极探索“共享农场”建设,与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建立健全“共享农庄”标准体系,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共享农庄”品牌。

  ■王昌海

  提升年轻村民的归属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对北京市来说,要重视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 深度挖掘北京乡村人文内涵,不应只停留在传统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和观光采摘等基本形态中,应用核心文化不可复制的差异性塑造当地旅游品牌。

  现在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给乡村带来了收益,但年轻人参与经营较少,大部分还是以中老年为主。北京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要在当地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培养年轻村民内生动力,让一部分年轻人回乡参与经营,提升年轻村民的归属感。

  想了解更多征地拆迁资讯,快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平台吧!当您遇到拆迁问题时求助北京凯诺律师事务所我们会用我们的专业技能维护您的合法权益。凯诺拆迁律师维权热线:010-53359288

【开庭公告】北京凯诺律师代理援助的故意杀人案于6月5日在石景山法院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