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老百姓都知道民告官难,但难就难在立案。为了解决这一现象,2015年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开始施行。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
法院在面对一些敏感特殊的案件时,通常都会有“惹不起”而拖延或不立案的情况。最典型的就是征地拆迁类型的“民告官”案件。
那么什么是立案登记制、立案审查制呢?
立案登记制是指当事人在人民法院起诉时,人民法院只对当事人起诉是否具备形式要件进行审查,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人民法院就必须接受诉状并登记立案,同时不再进行实质性的判断。也就是说,法院对当事人提交的诉状能当场判定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定的,应当接收诉状并且出具书面凭证后,在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立案审查制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当事人的起诉时,不仅要对形式要件进行审查,同时还要对实质要件进行审查,最终才能决定是否受理该案件。
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两者的区别在于诉讼开始的时间点不同。在立案登记制下,只要当事人将符合法定条件的诉讼提交给法院立案庭时,诉讼程序就开始了。而立案审查制下,诉状递交法院时并不意味着诉讼程序的开始,只有法院作出立案决定时,诉讼程序才真正开始。
其次是立案标准不同。立案登记制下,立案的标准是当事人的诉状是否符合法定的形式要件,而立案审查制下,由于要进行实质性审查,法官被赋予了较大的自裁量权,因此导致各地法院的标准也不相一致。
最后是诉讼保障程度不同。在立案登记制下,只要当事人提交的诉状符合法定的形式要件,那么则意味着法院就必须要受理,这样一来,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就得到充分的行使。而在立案审查制下,当事人要提交符合形式要件的诉状,还要确保通过法院的实质审查才能进入诉讼程序,这样一来,当事人诉权的行使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立案登记制改革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缓我妥“立案难”的因境。一直以来“立案难”的问题确实存在,也是行政诉讼最为突出的问题。但随着立案登记制的实施,便降低了诉讼的门槛,打开了诉讼的大门。
立案登记制对行政诉讼有哪些影响?
凯诺律师认为,随着我国立案登记制的实施,行政类案件的增幅较大,涉诉信访类的案件也出现了明显的增加。行政诉讼作为“民告官”的诉讼,本身双方当事人在实体的法律关系中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处于较高地位的行政机关或者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利用自己的管理权力来侵犯作为行政相对人的普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如果将行政诉讼的这扇门关上的话,百姓的权益很有可能难以获得实际有效的保障。行政诉讼不仅是行政相对人的事情,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因此就从以往的办案中来看,立案登记制对于我国的行政诉讼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其在行政诉讼的第一道门槛就给予了行政相对人有力的保障。
面对法院不立案时,被拆迁人应该怎么办呢?
1、通过原法院立案庭来解决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规定》第九条:人民法院对起诉、自诉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的,应当出具书面裁定或者决定,并载明理由。
依照以上法律依据来看,如果被拆迁人被拒绝立案,而法院又不出具不予立案、不予受理的裁定,那么被拆迁人可以与立案庭的法官沟通,要么给予立案,要么给予书面裁定,或是给接受材料的书面回执。
2、通过投诉来解决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对立案工作中存在的不接收诉状、接收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正诉状内容,以及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干扰立案、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或者决定等违法违纪情形,当事人可以向受诉人民法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投诉。
《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应当提出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想了解更多征地拆迁资讯,快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平台吧!当您遇到拆迁问题时求助北京凯诺律师事务所我们会用我们的专业技能维护您的合法权益。凯诺拆迁律师维权热线:400-678-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