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律师网—北京土地律师—北京凯诺律师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法律热线:010-53359288 / 18601155977

标签:土地律师  北京土地律师
林地是咱们农民的“摇钱树”
发布日期:2019-08-08点击率:802

  森林覆盖率从1989年的23.4%增长到2018年的43.3%,位居全省前列;2016年被国家林草局评定为“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2018年,全县林业产业产值达4.64亿元……

  这一组数字背后是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近几年,这个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以“高原绿”建设行动为抓手,以“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新时代幸福大通”为目标,全力开展国土绿化工作,高原现代林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惠民能力稳步增强。

  开展规模治理 改善生态环境

  沿着山路前行,茂密的树林布满了山坡,一眼望不到尽头,夏日的微风吹过,漫山的树木微微摇摆,郁郁葱葱。

  “在这工作14年了,对这片林场感情很深,基本上是每天都到这里来看看。”作为大通县黄家寨镇太阳沟林场的一名“老资格”生态管护员,在童知龙的眼里,林场就是他的第二个家,而他也亲眼目睹了这里十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些都是我刚来的时候种下的树苗,现在都长大了,我们还人工种植了很多落叶松和柏树,现在的成活率也很高。”看着两旁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树木,童知龙的脸上充满了自豪。十多年前只有一人高的小树苗长成现在平均4米多高的成年苗木,树大林密的同时,也让狍子、野兔等“老朋友”再次回到了这片林场的怀抱。 “如今我的巡山路已经不再那么孤独,有时候还能远远看见许多陌生的野生动物呢。”

  可以说,这只是大通县生态转变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大通县紧扣“天蓝、地绿、山青、水净”和林业双增目标,不断强化生态保护、培育森林资源,在多方鼎力支持下,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一批林业重点工程;完成了退牧还草、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以及兰新铁路宁大段、国道227线大通段、省县乡三级公路等通道绿化工程;全县189个村子的绿化不断升级……

  通过多年建设,大面积的荒山荒坡得到有效治理,全县防护林体系逐步形成,川水地区已全面实现农田林网化,国道、省道、县道得到初步绿化,河湟谷地绿色走廊基本形成,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增强、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从1989年的87906公顷提高到2018年底的204400公顷;全县公园绿地面积从1996年的31.53公顷提高到2018年底的110.07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从1996年的10.8%增长至2018年底的37.72% 。生态之美逐渐夯实着大通绿色发展的底蕴。

  依托资源优势 促进产业发展

  2019年,对于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来说是值得庆祝的一年,这个过去的贫困村在2016年顺利脱贫后又荣获了“首届农民丰收节全国100个特色村庄”的荣誉称号。以“避暑仙境·徒步圣地”为主题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在这个昔日的贫困村里发展得红红火火。

  “在东至沟,我们坚持保护和开发同步,自2015年起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先后完成生态景观提升93.3公顷,退耕还林45.3公顷,新建公共卫生间、排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村庄整体面貌明显改善,为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朔北藏族乡党委书记黄玉珍道出了村子得以发展的缘由。

  在保障生态优势的前提下,村“两委”大力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围绕旅游产业要素,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餐饮接待、生态土鸡养殖、中藏药材特色种植等产业,带动农户年均增收约6500元。

  林业生态的建设与保护为生态经济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公益林管护体制深化改革、 “先建后补”创新造林机制的推行更是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支撑。

  如今,像东至沟这样依靠生态理念打了翻身仗的村子在大通遍地开花。该县充分把握区位资源优势,以各类林业合作经营组织为抓手,以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培育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型生态产业,做大做强中藏药种植、种苗花卉、林下种养殖(食用菌)等产业类型,朔北、东峡、景阳、逊让、宝库等乡镇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大通县国家森林公园为发展核心的生态旅游圈和东峡、景阳两大中藏药千亩种植片区,林业产业发展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目前,全县以林下中藏药种植为主的专业合作社25家,种植面积达1933公顷;以林木种苗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家,种植面积达1800公顷;以林下鸡养殖为主的专业合作社25家;以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为主的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9家、专业合作社1家。

  挖掘生态潜能 助力乡村振兴

  “又到了每年最忙碌的时候,现在周末观赏花海和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站在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花海景区门口,看着进出的人群,景区负责人孙浩脸上挂满了笑容。

  “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这个如今人气爆表的村子,正是靠着积极探索乡村生态旅游为村民们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我们就是将生态优势转化成了发展的优势。”孙浩一语中的。

  据了解,围绕发展旅游,边麻沟村先后完成生态景观提升73.3公顷,退耕还林60公顷,并以土地入股形式流转106户、40公顷村民土地用于“花海”景区建设,将累计争取到的714余万元各类项目资金折股量化到每位村民头上,让村民真正成为景区的“主人”,在充分挖掘自然潜力的同时,更是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2018年,边麻沟“花海”景区收入达400多万元,接待游客70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户均增收1.6万元。目前,全村共有农家院55家,家庭宾馆10家,近一半农户从事乡村旅游业,同时带动了沿线村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乡村旅游配套产业,共同增收。

  昔日里这个山大沟深、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的脑山村,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引领下,乡村生态旅游实现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

  在大通,这样吃上生态饭的村子不在少数。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优良,大通生态文化旅游张力日益凸显,外地游客和自驾游、自助游人员大量增加,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林业产业内涵,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林地资源成为了农民的“摇钱树”、林地成为了农民的“聚宝盆”,为挖掘生态潜能、发展生态旅游,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来源:青海日报

  想了解更多征地拆迁资讯,快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平台吧!当您遇到拆迁问题时求助北京凯诺律师事务所我们会用我们的专业技能维护您的合法权益。凯诺拆迁律师维权热线:400-678-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