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何心悦)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6月22日,大河网记者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近期该厅对全省耕地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其中河南省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0223.21万亩,超出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17万亩,划定后的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不仅解决了全省1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向省外输出原粮及制成品约600亿斤。
耕地家底
耕地质量分布不均
河南省耕地面积1.22亿亩,占全省总面积约47.5%,粮食一年两季复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6亿亩。其中,口粮田面积稳定在90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过1300亿斤,占全国的1/10。2019年,小麦产量749.08亿斤,玉米产量470.28亿斤,稻谷产量100.28亿斤。近年来,全省通过土地整治大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耕地利用效率明显增强,粮食产量、耕地产能持续增长。“十二五”以来,河南省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320万亩,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9亿斤。
河南省耕地平均等别7.42,其中7等地5851.96万亩,占比47.73%,在5~8等之间的高等耕地共10549.68万亩,占比86.04%。全省约3/4的优质耕地集中于中东部平原地区及南阳盆地,存在优质耕地分布不均的问题。与此同时,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明显不足,据统计,目前,全省耕地后备资源仅余94.13万亩,这其中包括81.58万亩草地和10万亩内陆滩涂,如今这些土地受生态保护影响已禁止开发为耕地。
2018年河南省减少耕地37.68万亩,其中因建设占用减少耕地33.21万亩,占全省耕地减少总量的88.14%。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59万亩,占全省耕地减少总量的9.52%,主要包括:耕地变为设施农用地3.54万亩、坑塘水面490.2亩、林地5.85亩等。其他原因占用耕地8804.25亩,占全省耕地减少总量的2.34%,比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农村道路拓宽以及水利设施占用等。
面临挑战
部分耕地退化,产出收益偏低
如今,河南省在耕地保护和利用方面面临着一些压力和挑战: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造成耕地退化、种植结构单一、产出效益偏低等问题。
首先是耕地经营规模不大。河南省耕地以分户分散利用为主,户均耕地仅6.5亩。虽然耕地流转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规模农业经营户比例仍较小。2019年,河南省土地流转、土地托管面积分别为3946万亩和2652万亩,仅为全省耕地面积的半数左右。
耕地亩均收益较低。河南省人均耕地1.27亩,农村人均耕地2.64亩,农村户均耕地7.59亩。2019年全省每亩小麦的产值为977.98元,亩均收益为414.34元,而种植玉米的收益比小麦还低一些。按照一年两季收入来算,人均种粮收入约为2187.72元,仅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39%。随着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再加上土地流转不畅、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农民种粮积极性会进一步下降。
“占优补劣”现象客观存在。河南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建设占用的多为城市周边优质耕地,而补充耕地多来自偏远的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质量难以相提并论。因生态退耕、自然灾毁、农民自发在承包耕地上植树等占用耕地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此外,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工业废水、废渣随意排放造成耕地污染的现象,制约着耕地潜能的发挥。
应对举措
多管齐下保证耕地质量
严格开展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河南省市县乡政府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逐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对各地耕地保护数量质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护制度建设等情况进行了统一评价考核。
严格落实“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2019年河南省共入库补充耕地43.08万亩,截至目前,河南省储备库剩余指标114.76万亩,共交易补充耕地指标7445亩,交易金额9.6亿元。
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河南省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0223.21万亩,超出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17万亩,划定后的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连片程度得到有效增强。划定了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为今后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提供补划空间,实现了永久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十二五”以来,河南省自然资源部门共投入资金332.01亿元,安排土地整治项目601个,建设高标准农田2626.33万亩,新增耕地42.14万亩。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