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全力推进绿美生态建设
梅州,因林而名,因林而兴。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先民逐山而居、以启山林。梅州人民自觉传承“植树造林、爱林护林”的优良传统,坚决守护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
手植春光,绿美家乡。作为广东省生态发展区、粤东粤西粤北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梅州正以绿美之名,汇聚起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厚植生态底色、增创发展优势,全面推进绿美梅州生态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植树造林 共赴“绿色之约”
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
3月7日,梅州发布2025年全民参与义务植树倡议书,号召社会各界用心奉献一抹绿,当好绿色理念的传播大使;用情种好一棵树,当好绿色行动的践行先锋;用爱呵护一片林,当好绿美成果的守护卫士。
开年以来,梅州各地积极开展义务植树,为春天充“植”、为春光添绿。
“回填时将四周的泥土稍微堆高一些形成‘堤坝’,一会儿浇水时才能把水留住,这样苗木成活率更高。”在梅江区西阳镇植树现场,由乡村绿化规划小组、绿美梅江人才服务团技术人员组成的“流动技术站”通过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帮助党员干部掌握科学种植方法。
兴宁市永和镇创新举措,提前在各村发布“春来栽三树,人旺子孙富”倡议书,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村道两旁及空闲角落栽种“致富树”“幸运树”。为激发村民积极性,村民上传树苗栽种成活照片在“积分制乡村治理平台”小程序,还可获得积分奖励。
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梅州注重发挥主题林的引领作用。在大埔县三河镇绿美公园“人大代表林”植绿现场,梅州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省、市人大代表以实际行动为绿美梅州增绿添彩。植树环节,大家挖坑扶苗、填土压实、扩穴施肥……完成了苗木补种和抚育工作,包括樱花、紫花风铃木、海南红豆在内的108株树苗在“人大代表林”里安家落户。
去年,省人大常委会与市人大常委会投入150万元,在大埔县三河镇绿美公园建设了总面积490亩的省市共建“人大代表林”。如今,约2万棵树木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
绿起来才能美起来。近年来,梅州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坚持“五绿”并举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同步落实,推动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67%,位居全省第一,绿色已成为梅州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底色。
2024年,梅州植绿增绿走出新路径。市县两级高规格成立“百千万工程”县镇村绿化专班,以县镇村绿化为牵引,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创新开展“廿林添绿”大行动、“1+3”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系列行动。
全市累计接收社会各界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捐款捐物折算金额达1.9亿元,举办义务植树活动1645场次6.5万人次参与,建设人大代表林、党员先锋林等主题纪念林2335个,县镇村绿化共种植各类苗木200万株;累计完成林分优化提升31万亩,种植乡土阔叶树种苗木1517万株;完成森林抚育面积25万亩、新造林抚育面积17.8万亩。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这个孕育希望的春天,梅州号召社会各界人士携起手来、行动起来,共赴“绿色之约”,共同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梅州、美好家园。
林下生金 提高产业“含绿量”
在广东一家农林企业的生产基地,灵芝茶、灵芝肉丸、灵芝孢子粉、灵芝酒、灵芝糖等林下产品正从这里直销珠三角、汕潮揭、海西区等各大城市。
该企业是广东省林业、农业龙头企业,现有林下紫灵芝生产基地面积3150多亩,单个连片种植面积为655.5亩,是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据该企业负责人黄卫星介绍,公司依托“世界长寿之都”梅州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深入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着力打造成灵芝品种培选、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自有品牌;采取“企业+科研机构+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农户发展种植赤灵芝、紫灵芝,通过示范园建设、灵芝种植、加工销售,联农带农,助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发展。
该企业的发展壮大,是梅州积极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实现点绿成金的生动缩影。
事实上,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林业产业低碳环保、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市场潜力大。梅州是森林大市、林业大市,全市有林地面积近12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7000多万立方米,居全省第一。近年来,梅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向山进军、以林致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文旅康养等产业,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实现2024年全年林草生产总值达251亿元。
在此过程中,梅州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注重绿色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扎实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和增收。
截至2024年底,梅州市拥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0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05家,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6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44个,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13个(含试点8个),数量居全省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梅州积极搭建政企服务平台,成功举办第二届广东省林业博览会,现场签约涉林项目63个,签约金额达103亿元。
产业势能正不断释放新活力。梅州因地制宜扩一产,加大对油茶、竹木、南药等本土优势产业扶持力度,在资金、项目、金融、技术等方面重点倾斜,全面落实油茶营造林任务,现有种植油茶林面积68.73万亩、竹子面积34万亩、南药面积10余万亩,油茶种植面积居全省前列。竞标争先强二产,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完成培育省级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7个。
绿色生态是最美底色也是最大财富。梅州各地区将结合自身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针对油茶、南药、竹木等林业产业,因地制宜加快典型培育。
管绿护绿 守护绿化成果
绿起来,更要守护好。护绿,就是要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做好防灭火工作,深入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去年9月,梅州市2024年森林防灭火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大埔县西湖公园万人广场举行。活动以“人人参与森林防火,携手共建绿美广东”为主题,以落实森林防火责任、管控野外火源为重点,宣传普及森林火灾的危害性,以及森林火灾预防知识等内容,不断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迅速掀起森林防灭火宣传热潮,营造“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浓厚社会氛围。
现场,梅州市林业局领导为森林防火志愿者队伍授旗。启动仪式后,梅州市曙光应急救援队、梅州快乐健行志愿者代表100多人整装出发,深入街头、村庄等开展徒步宣传,沿路发放宣传资料3000多份。
“不能破坏绿化,不要乱扔烟头,森林防火每个人都有责任。”志愿者通过向商户、群众宣传讲解森林火灾防范知识,提醒群众在森林防火区内严禁违规野外用火,呼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森林防火中来,在社会公众心底筑起森林防火长城。
梅州市作为森林资源大市,森林防火工作点多面广、任务艰巨。严防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安全是推进绿美梅州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梅州各地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完善“林长+”机制、科技赋能、多元共治等方式,守护绿水青山。
其中,大埔县开展了“山水林田综合监控一张网平台”项目建设,建设153个防火监控采集前端(监控点),在各监控点附近制高点的通信铁塔顶端架设可见光或双光谱热成像摄像机,实现大埔县全域范围的卫星遥感100%覆盖。
当地通过智能化森林防火预警手段,让林区火点无处遁形,实现早发现早处理,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推动森林管护工作由单一依靠人防向人防技防结合、以技防为主的改革,进一步降低林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森林管护成效。
近年来,为支撑绿美梅州生态建设,梅州不断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林长制”为抓手,将古树名木保护、野生动植物监测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纳入林长巡林清单,市级林长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巡林工作,带动各级林长主动履职。持续深化完善“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工作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制度,推进行政执法协作,有效加强古树名木保护、野生动植物监测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严格监管林地、林木等资源,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爱绿、植绿、护绿,梅州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