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两级法院坚持和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进诉源治理工作,积极搭建纠纷多元化解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创新实践,搭建了“法院+工会+人社+N”平台,最大限度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加快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新收诉讼案件首次下降,真正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诉源治理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推进基层善治 减少纠纷发生
如何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年初,南宁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决议》,旨在进一步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南宁、法治南宁。
“我们积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立法调研工作,通过组织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向市人大常委会反映全市法院在诉源治理方面的经验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及相关意见建议,为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决议提供了相关司法实践参考与依据。”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韦光标介绍。
采纳南宁中院的意见建议,结合地方实际,南宁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决议》中明确,诉源治理应当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司法保障”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诉源治理工作协调机构和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行业管控的原则,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着力在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
一边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矛盾纠纷不断涌现,一边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期待不断提高,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南宁市两级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大力推进诉源治理,交出一份司法机关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答卷。
2022年8月2日,南宁中院与市总工会、市人社局等7部门联合发文,成立市级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联合调解中心,并就中心如何运行共同签署备忘录。11月30日,市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联合调解中心正式揭牌成立。目前,南宁1市5县及部分城区都已成立多元调解中心或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基本建成全市多部门一体联动、多元联合、相互衔接、齐抓共管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这种多元联合调解模式,能够大大减轻劳资双方的维权诉累,缩短办案周期。”南宁中院立案庭庭长卢玉梅说。
上林县人民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与行业协会深度合作,化解重点行业领域矛盾纠纷,并与县金融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金融案件联调专班,防范化解系统金融风险。西燕、三里两个人民法庭加强社会联动,积极推进辖区矛盾纠纷联席化解机制,使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有效结合在一起,提高矛盾化解率。2022年上林法院民事新收案件数量同比下降3.54%,增幅同比减少了24.18个百分点,诉源治理成效突显。
兴宁区人民法院在辖区矛盾纠纷多发地区成立11个特色巡回法庭,以此为基础,与辖区各部门成立11个联调中心,并先后成立律师调解工作室、老政法调解工作室,积极引入族老、心理咨询协会、婚调委、商会、工商联等8个调解组织和多名特邀调解员进驻参与调解,形成诉前“1+8”解纷体系,被评为“全国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
完善诉非衔接 多元化解矛盾
“辛苦了,谢谢法官!”“我们终于可以拿到钱过年了!”一个个鲜红的手印,一声声真诚的感谢,无不显示着39名灵活就业人员的激动心情。
2023年春节前夕,西乡塘区人民法院依托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保障联动化解中心,成功为39名灵活就业人员确认劳务报酬纠纷,涉及金额约201.68万元。
为有效缩短灵活就业人员维权时间,南宁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高新区大队与西乡塘区法院高新人民法庭签订灵活就业人员劳务报酬纠纷调处合作协议,纠纷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通过司法程序确认后可以直接转入执行环节,权利确认最快可以缩短为3天以内,个别案件可实现“日结”。
为建立长效工作机制,2021年10月8日,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保障联动化解中心在西乡塘区法院高新法庭挂牌成立,并在高校、工地、零工市场等设立工作站。中心成立以来,已调解案件893件,涉及劳动者893人,涉及金额3282.47万元。
在开展诉讼治理工作过程中,南宁中院注重健全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大力推动解纷力量向基层下沉,积极探索诉源治理新模式。
马山县人民法院探索“贝侬”调解和三级联动协调工作机制,努力实现矛盾调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横州市人民法院打造“三横三纵”解纷平台,建立“321”矛盾调处机制,诉前委派调解成功率达51.59%。
在重点行业,南宁中院与广西证监局、中证法律服务中心成立全区首个证券期货纠纷调解工作站,与南宁市市监局、司法局、广西汽车流通协会揭牌成立“汽车消费纠纷联动调解室”,在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中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全市两级法院关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金融、消费、劳资、婚姻家庭等领域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纷纷搭建起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已与银行业协会、保险业协会、证监会、工会、工商联、仲裁委、公证机关等多家职能部门、行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80多个,在道交纠纷、金融纠纷、婚姻家事纠纷领域均探索形成较为成熟的调解模式,调解平台共入驻调解组织101家、调解员1645人,有序推进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促进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确保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关口把控。
据了解,2022年全市法院诉前调解收案122964件,较上年收案38326件,同比增长221%;调解成功63686件,较上年调解成功13911件,同比增长358%;调解成功率达51.79%,较上年成功率36.30%,上升15.49%;依申请司法确认7777件,较上年司法确认1580件,同比增长392%。
加强案源治理 从源头“治未病”
青秀区人民法院20个驻金融机构调解工作站成立至今,累计成功化解各类金融纠纷2.3万件,调解成功标的额达12亿元,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约2760万元。
为积极应对金融纠纷的高发态势,青秀区法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强化源头预防、强化专业解纷等“五强化”措施为抓手,大力推进金融纠纷止诉于“源”、息诉于“调”、化诉于“理”的工作模式,高效促进金融纠纷诉前化解。
2022年7月,青秀区法院在某银行设立金融驻点调解工作站,接收到该银行递交的836件信用卡逾期纠纷起诉材料。经过该驻点调解工作站的专业调解员与银行方充分沟通,确认了四套还款方案。短短一个多月,73名欠款人直接还清欠款,308名欠款人与银行达成还款协议并申请司法确认。最终,这些金融纠纷系列案件在诉前即得到快速、妥善解决,调解成功率达45.6%。
相比传统诉讼模式,“驻点特邀调解+线上司法确认”的诉前解纷机制具有解纷周期短、解纷成本低等优势。“纠纷止于诉前,发展得以保障。这种化解纠纷的方式,既能大幅提升银行债权及时偿还到位率,又能降低欠款人的还款压力,有效降低纠纷双方的解纷成本,节约司法资源,助力构建和谐有序的金融环境,实现金融解纷的路径创新。”参加调解的一名工作人员说道。
诉源治理的关键在于从源头“治未病”,将矛盾纠纷化解向前端延伸,从而有效减少矛盾纠纷产生。近年来,南宁市两级法院深入分析社会矛盾纠纷成因特点,将法院预防化解职能精准延伸到纠纷产生的源头,确保矛盾纠纷有效分流、源头化解。
“还以为打官司要好几年才能解决问题呢,没想到我们的租金这么快就拿回了!”拿着手中具有公证效力的协议书,农户代表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2022年7月,武鸣区某村50余名农户与广西某农业公司发生了土地租赁合同纠纷。针对该公司无力一次性付清所欠租金的现实困境,武鸣区人民法院组织双方当事人面对面调解,促使双方达成分期付款协议并进行赋强公证,农户成功拿到17.5万元租金。
武鸣区法院创新推出赋强公证解纷模式,即对债权文书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可直接成为人民法院的执行依据,促进债务人履约,缩短债权实现的周期,同时节省实现债权的费用成本、人力和物力损耗。
2022年以来,武鸣区法院采用赋强公证方式化解纠纷1668件,受理的民商事案件同比下降14.93%,平均每件纠纷较诉讼案件节约用时近90天,共为群众节省维权费用约758万元。
为推动诉前调解工作向纵深开展,江南区人民法院建立起了分层递进的“动态漏斗式”三次分流机制,将纠纷依次从非诉渠道、诉前多元调解中心调解、立案后动态流转三个层次逐步递进化解,切实推动案件繁简分流,端口前移。2021年至今,该院共受理民商事案件3.6175万件,预防与化解纠纷达1.1401万件。
2022年,南宁市两级法院新收一审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案件同比下降17.53%,一审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同比下降17.63%,一审信用卡纠纷案件同比下降38.30%,一审离婚纠纷案件同比下降9.54%。
“诉源治理是系统性、全局性工程,人民法院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形成合力,推动基层治理触角向每个角落延伸,善于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调处社会矛盾,构建起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网上网下同心圆。”南宁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韦武斌表示。来源:中国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