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聊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我这230亩麦子,每亩至少能收1200多斤,我算了算,毛收入能达到70多万元,我高兴,农户也高兴啊!”6月20日,临清市新华路街道东胡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峰望着3台收割机在金黄的麦田里南北穿梭,高兴得合不拢嘴。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转,许多农户不愿意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种地上。2018年的时候,张金峰就发现有许多农户因外出打工导致土地不能充分利用。
“就说村民张青荣吧,他有4亩地,一家人都在外面打工。因为打工收入高,就顾不上管理那几亩地。还有村民张明,本人有个机床厂,为了不影响工厂运转,他决定把自己的6亩地流转出去。”张金峰找到几十户村民进行了座谈,决定把他们的70亩土地以12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过来,由他牵头,成立了种植合作社。
在种植业上,张金峰是一把好手。他首先选定了抗病害、抗倒伏的好品种齐民11和济麦22,又通过选点检测弄清了土地的营养结构,然后对症下药,合理配制底肥。为了让这70亩小麦丰产,张金峰不放过任何学习培训的机会。只要街道举办种植培训班,他都积极参加,认真听讲,向农业专家请教难题。他还多次把农业局的专家请到麦田里进行现场指导。
2019年,70亩小麦获得了丰产,再加上秋季的70多亩玉米,以及自己的农资销售部,张金峰个人年收入达6万多元。年底,按照合同规定,他一分不少地把租金送到农户手里。
有了第一年的经验,到了第二年,许多村民找到张金峰,想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他。经过协商,张金峰同样以1200元的价格与农户签订了合同。第三年,又有20多户村民将土地流转过来。目前张金峰已经流转了110户农户的230亩土地,全部用于种植小麦和玉米。
“今年小麦长势好,每亩达1200多斤,价格卖到了一块五一斤;加上秋季的收入,230亩地的年收入能达到70多万元,刨去种子、化肥、电费、管理费等开支,我自己能收入10多万元。”张金峰说,“我自己收入并不多,但是,土地流转是一种典型的双赢方式,一方面通过集约化管理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使土地能产生更好的效益,另一方面,村民还能得到收入,也不耽误出去挣钱。”
谈到明年的计划,张金峰说:“随着土地租赁价格的不断提高,我正在研究立体种植,打算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同时,辟出几十亩地来,种植其他的经济作物,使共赢之路越走越宽。”